Apple Music Classical 测评:为什么古典音乐值得一个独立应用?
就在昨天,被各路自媒体“泄露”已久的“Apple Music Classical”正式上线苹果应用商店。早在 2021 年,苹果就收购了全球最大的古典乐流媒体平台 Primephonic,这使 Apple Music 坐拥海量古典乐资源。同一时间,主管音乐业务的苹果副总裁 Oliver Schusser 作出承诺:Apple Music 将推出一系列新功能以提升用户聆听古典音乐的体验。时至 2023 年,Apple Music Classical 以一个独立应用的身份与大家见面,算是兑现了 Schusser 两年前的承诺。
苹果为什么要为“古典乐”这一细分领域单独推出应用?难不成未来还会有 Apple Music Rock(摇滚)、Apple Music Country(乡村)?笔者有幸在交响乐团工作过一段时间,对古典乐略知一二,也常在网易云、QQ 音乐收听古典乐,故深知流媒体与古典乐的磨合是多么困难。通过本文,笔者希望 IT 之家家友能了解 Apple Music Classical 存在的价值。
Apple Music Classical (后简称 AM Classical)尚未在国区推出,想体验的家友需自行准备美区 Apple ID 与美区 Apple Music 订阅。把 App Store 切换到美区后,即可搜到这款应用。另需注意,该应用不支持中文,未来也不太可能支持,因为古典乐的曲名多为英文乃至德文。目前 AM Classical 仅有 iPhone 版本,而不像它的祖宗 AM 同时支持 iPad、Mac 端。因此,本文的所有操作均在 iPhone 上进行。
1. 将“音符”图标替换为“谱号”图标。
会读五线谱的家友对这个符号不会陌生。它是拉丁文字母 G 的花体写法,代表着“高音”。大家熟知的小提琴,其乐谱就会标注这个谱号。另外还有大提琴常用的低音谱号 F,和较为少见的中提琴的中音谱号 C。可以说,谱号本身就带有古典属性,拿它做 logo 再合适不过。
所谓衬线字体,是指边角带有装饰的字体。比如,宋体、楷体就是衬线字体,它们都有明显的笔锋;而微软雅黑则是非衬线体,它的笔画都是粗细均一的线条。正因为衬线体的设计源自书法,它常给人优雅的印象,一如古典乐。而非衬线体则更加理性,常用于科技产品。
AM 的播放器 UI 可能是流媒体中最美的。它的背景取色自歌曲封面,流动的色彩提升了播放器的沉浸感。但是,这种设计与古典乐相性较差,因为古典乐的封面通常只是演奏者的照片或曲名,实用性大于装饰性。因此,AM Classical 的播放界面只有黑、白两种模式,乐曲封面借由彩色的光影浮在背景上方,极致简洁。
AM Classical 与原版最大的区别在于“浏览”的设计。在 AM 中,“浏览”等同于歌曲推荐,它会推送刚上线的新歌或是节日相关歌曲等。但在 Classical 中,“浏览”是一个目录,而它分类乐曲的方式十分有趣:
1. 按照创作信息。
比如乐团的指挥是谁、曲子的作者是谁等。这是 AM Classical 做的最好的地方,我会在下一个部分中详细展开。
AM 编辑为你组建了各种歌单,有适合冥想的,有适合睡眠的,等等。考虑到古典乐经常被用作生活的“背景音乐”,这些歌单极大提高了软件的实用性。
这是 AM Classical 做的第二好的地方。器乐是古典乐的根基与主要组成部分。因此,用什么乐器演奏古典乐,就像请谁来唱歌一样,决定了乐曲的基调。用乐器给古典乐分类是如此合理且朴素的一件事,却没有任何一家以流行乐为主的平台可以做到。
AM Classical 之所以能建立如此细致的古典乐目录,是因为它对每个音轨都进行了详尽的注释。我们绝不能轻视这看似和“听音乐”没什么关系的事情,这些注释便是 AM Classical 的立足之本,以及优势所在。
一言蔽之,古典乐是“团体项目”,而流行乐是“单人项目”。如果“团体项目”缺失了人员名单,我们就难以定位到特定音轨。
当然,发行一首歌曲光靠歌手一人是远不够的。就拿《青花瓷》为例,大部分人都知道这是周杰伦唱的歌;关注乐坛的人还会知道周杰伦是《青花瓷》的作曲者,方文山则是作词者;更为专业的人则不会忽视钟兴民编曲的重要性。
古典乐则完全不同。就拿音质测试中最常用的《拉德斯基进行曲》为例,这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代表作之一,但准确的说,施特劳斯只是作曲者,和方文山、钟兴民的角色类似。我们之所以能听到《拉德斯基进行曲》,是因为某个管弦乐团演奏了它。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管弦乐团,比如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等,它们都曾演奏过《拉德斯基进行曲》,显然,不同乐团对乐谱的处理是不一样的。不仅如此,略懂交响乐的家友可能还知道指挥的重要性。著名的指挥家比如冯·卡拉扬、丹尼尔·哈丁等,他们决定了乐团演绎乐曲的节奏、风格甚至水平。
二次元の音乐菌的哔哩哔哩视频 如果把歌剧考虑进来,情况将更加复杂。以莫扎特的《魔笛》为例,其中的《夜后咏叹调》是花腔女高音的王牌作品。不用我说,这个女高音是谁直接决定了《夜后咏叹调》的质量,而能把它唱好的歌手也将一战成名。一代巨星卢西亚·波普、黛安娜·达姆劳都是很好的例子。 萨维拉的哔哩哔哩视频 总而言之,一首经典的古典乐首先能让它的作曲者闻名于世,比如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而演奏古典乐则需要乐团、指挥的帮助,一次优质的演出同样能让乐团和指挥功成名就;更不用说男高音、女高音等仿佛男女主角般的存在,帕瓦罗蒂的名字谁没听过?正因为决定一首古典乐的参数如此之多,我们如果在流媒体平台输入《拉德斯基进行曲》,必定会跳出一大堆结果。这些音轨来自不同乐团、不同指挥,甚至同个乐团、指挥的不同场次。到底哪一个音轨最能代表《拉德斯基进行曲》的本来面貌?音轨和音轨之间的不同之处又在于哪里?我们很难回答这个问题。
承接上文,我们不妨仔细看下网易云中《拉德斯基进行曲》的搜索结果。整个就一“乱”字。
排序第二的结果刚好相反,它有乐团信息,但没有指挥信息。施特劳斯的名字更是没有在任何地方出现。乐曲专辑《不朽的旋律》则是乐团的音轨合集,我很难在其中找到第二首施特劳斯的作品。
至于音质,搜索结果中 SQ 已是最好的音质,网易云新推出的 Hi-Res 则是根本没普及到《拉德斯基进行曲》。
作为对比,如果我们搜索《青花瓷》,结果便好很……哦,不好意思,网易云没版权。这里我们换到 QQ 音乐,搜索列表的首位便是周杰伦原唱且无损音质的《青花瓷》。
喜欢记笔记的家友应该听说过这个概念。传统的知识库的构建方式是“树状图”式的,比如一级目录是歌手,二级目录是歌手的专辑,三级目录是专辑中的歌曲。而对于结构复杂的知识库,比如古典乐,一首乐曲首先收录于某个作曲家的作品集中,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广为人知的“当当当当~”只是它的第一乐章;一首乐曲还会收录在某个乐团的专辑中,比如费城管弦乐团的《命运交响曲》可谓经典之作,但专辑中通常会包含贝多芬的其他作品,比如《费德里奥》。
古典乐是一种严肃音乐。它的演奏难度和作曲复杂度摆在那里,因此古典乐能比流行音乐承载更深刻的情感和内涵。
比如冼星海先生创作的《黄河大合唱》(The Yellow River Cantata),这是一部以黄河为背景,歌颂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著作。尤其是结合抗日战争的创作背景,《黄河大合唱》很容易触动人心。
共青团中央的哔哩哔哩视频 这样一部充满中国与时代色彩的作品可以在 AM Classical 上搜索到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首先可以找到《黄河大合唱》的作品页面,此处既有冼星海先生的作者信息,还有三个乐曲版本。以国家交响乐团的版本为例,《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被收录在一起。广为人知的“风在吼,马在叫”其实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所谓“大合唱”(Cantata)并不是很多人一起唱就行了。Cantata 是源自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体裁,其乐章间存在连续性,整个作品会像戏剧一样将听众的情绪逐渐推向高潮。
遗憾的是,如果我们在网易云中搜索《黄河大合唱》,多数结果都是用《保卫黄河》代指整个作品。并且,排在首位的结果甚至没有出现“保卫黄河”这四个字。排在后面的结果虽然出现了乐章的划分,但音质就差了许多,并且专辑中也混杂着无关曲目。网易云的做法是一种方便的做法,却不是一种合理的做法。当新一代听众逐渐忽略《黄河大合唱》的其他七个乐章,我们实际上遗忘的,是中国人曾经达到过的艺术高峰。
感谢看完整篇文章的家友!古典乐终究是一个小众市场,Apple Music Classical 因此也不会是一个流量加持的爆款应用。但它的确为想尝试古典乐的新观众们提供了一个门槛极低的入口。你不需要古典乐的专业知识,只要会使用手机,就能逐渐理解古典乐的精髓所在。加之空间音频等新技术的涌现,古典乐已经做好了走向未来的准备。